为什么现在都不盗墓了
兵马俑门票年入8亿,为何不挖掘秦陵地宫?不满足5个条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陈讲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闻名全世界,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面,兵马俑博物馆是少数几个能挣钱的博物馆,而且还是赚得最多的,据统计,仅2017年这一年,兵马俑博物馆门票收入就有8亿多元。
既然秦始皇兵马俑如此挣钱,为何不继续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呢?仅仅只是陪葬的兵马俑就如此轰动,如果把秦始皇陵地宫发掘出来了,那将是惊天动地的,到时候门票收入就远不止8亿了。
其实自从秦始皇死后,两千多年来盼望打开秦始皇陵地宫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盗墓贼,早已对秦始皇陵垂涎三尺,可是过了两千多年,没有人能打开秦始皇陵地宫,就连帝王也不能。
一方面是秦始皇陵本身藏的隐秘,历朝历代,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的盗墓贼,没人真正知道秦始皇陵的具体位置,如今发现的兵马俑也只是凑巧,1974年陕西大旱,农民抗旱打井意外发现了兵马俑。
另一方面就是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据《史记》里面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秦始皇墓室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当时咸阳第一层地下水是16米,试想三层该有多深。
除此之外还有水银做的大江大河,大量的水银足以让人致死,哪个不要命的敢挖?据东汉卫宏所著的《旧汉仪》记载,丞相李斯指挥70万余奴隶参与修建,工程量的浩大不可估量。
有人可能会说,凭借现在的科技和机械设备,难道不能挖吗?这样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展开过讨论,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反对继续挖掘秦始皇陵,即便将来要挖,也必须 满足5个条件。
第一、挖掘出的文物能得有效的保护,这是从明定陵的挖掘中吸取的教训,明定陵中大量丝绸文物和纸质文物被风化;第二、封土破坏难以恢复,两千多年的封土本身就是文物。
第三、我国保护文物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第四、工程量巨大难度是一个巨大的调整,如已挖掘的秦穆公墓,就耗时10多年的时间,且期间问题不断。
第五、兵马俑色彩的保护,目前挖掘出的兵马俑是泥土的颜色,实际上在兵马俑出土之际,每个兵马俑都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展现了秦朝的工艺水平,可是在短短几分钟后就色彩剥落了。
迄今为止,还没有科技能实现保障兵马俑的色彩不剥落,这样一来一旦秦始皇陵之中新的兵马俑出土,就会出现之前的悲剧,所以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万万不能再挖掘。
由此可知,在不满足上述5个条件的情况下,是不能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其强行发掘只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千年的文物不能毁于一旦,这是中国永远的财富。
这个问题基本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一无所知,也可以说是时间的力量。
2008年,美国导演Christopher Rowley执导的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上映,里面有一个问题:大自然需要多久才能将人类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20万年。
首先,人类消失后20年,大街和农作物将接着消失,乡村道路会被野生植物覆蓋,田野中将杂草丛生。
随后,木制房子将在100年内消失,而由玻璃和钢筋建造的摩天大楼,将在200年内倒塌,人类留下的重金属污染数百年后也将逐渐被稀释。
砖、石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将持续更久,但也将在1000年后坍塌。
接着,在2万年内,几乎所有人类留下的文明遗迹都将消失殆尽。
5万年后,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遗迹都将成为难以追寻的考古性线索,因为玻璃和塑料将全部消解。
包括人造化学污染物也将在20万年内土崩瓦解,从而使得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可以考察到的“人类产品”。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在时间面前,一切终将归于尘土。
在地球年龄的面前,中国的历史虽然算不上什么,但也有5000年,5000年足够将钢筋混凝土化于无形,更何况一口棺材一具尸体呢。
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原始社会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人死了要么被其他动物吃掉,要么就慢慢腐烂最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直到原始社群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固定下来,慢慢有了家族的观念以后,对于家人死后的处理才有了新的变化。
我国半坡文明(距今约6300─6800年)的发掘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墓葬的遗迹,这也是土葬可以追溯的最早记录。
《周礼》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这基本上等于从官方规定了人死后大多都是要土葬的,并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秦汉后,尤其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了正统,主张克己复礼,遵循周制,又强调“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土葬也就成了通用的丧葬方式。
后来经历代封建统治集团的加强,并伴随着宗族、祭祀文化的不断强化,土葬就一直成了中国主流的丧葬方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火葬。
那为什么中国历史那么长时间,没有多少坟墓呢?
中国自古以来都主要使用土葬不假,但并不是所有死去的人都能有坟墓。
这里又分好几种情况:
1、家里穷的,基本就是随便弄张草席,甚至草席都没有,挖个坑就埋了,这种基本几十年就啥也剩不下了;
2、战争中死去的人,要么集中掩埋,要么烧掉了。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战乱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战争中战死的人数:
春秋战国时期有380万人死于战火;
秦末农民起义,210万人死于战争,人口减少1800万;
西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570万人战死,人口下降3800万;
三国鏖战470万人战死,人口下降4000万;
西晋八王之乱110万人死于战火,400万人饿死;
南北朝混战汉人被屠杀1100万,少数民族死亡750万人;
隋唐战争,380万人死于战火,人口下降3000万;
安史之乱,500万人死于战乱,人口下降3800万;
黄巢起义450万人战死;
两宋金元混战,人口从1122年的9347万人减少到1274年的887万,将近8500万。
明末混战,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导致1300万战死,另有1100万饿死;清军屠杀超过850万人。
清朝白莲教起义1300万人死于战火;
太平天国起义,超过4000万人死于战火;
抗日战争,死亡超过2200万人。
要知道,这些死于战争或者饥荒的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坟墓的,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不过一抔黄土而已。
3、其他丧葬方式,比如天葬、水葬、火葬等。
本来死后能有个坟墓,尤其是像样一点的坟墓就已经不容易了,古代也只有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才有能力在死后修建比较好的坟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坟墓大都是历史上的王公贵族。
普通人即使有能力为自己修建坟墓,也很难长久保存下来,从上面的信息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各朝代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即使有些人修建了坟墓也未必能躲过战争的践踏;
俗话说“墓不过五服,碑不过三代”,即使有幸躲过了战争,也未必有后代子孙能一直保养修缮坟墓。
而普通的坟墓最多经过150年也就腐朽殆尽,几乎什么也剩不下了。
即使王公贵族的优质坟墓,经过历史上无数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折腾,盗墓、开荒等人为破坏,能剩下的也寥寥无几了。
只有像秦始皇陵这样的世界奇迹工程才能历经几千年仍然幸存下来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本过上了和平的生活,也不再受到饥荒、洪水等灾害的威胁,人口也开始急剧上涨;
但好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火葬,并建造集中存放骨灰的陵园,这就大大减少了坟墓的出现。
总之还是那句话,在自然面前人的身体是渺小的,在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一切终将归于尘土。
人死之后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旧有观念,也是中国特色的习俗。这一理念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是遵循这一规则,历经千百年而不变。可是为何朝代变迁,时代变革,人地矛盾如此突出,感觉不到有这么多坟墓的出现。
这与当时的历史循环规律有关,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有关联,使得墓葬规格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没有出现超规格的现象出现,为此才使得我们人为错觉,墓地并不是很多。
一、朝代更替 ,势力重新洗牌的清洗
土葬本就是占据一定的地方,如果不加以规划可能随着年限增长,必定占据耕地面积与居住空间。尤其中国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积累的墓葬群更是一笔天文数字。只不过中国历史都有一定的变动期,而这个变动期就是平衡土葬墓地的数量控制。
在古代有三种形式的墓葬规格,一种就是高规格的皇陵,这是帝王专属品。如黄帝陵、始皇陵、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一种就是达官显贵的贵族墓地,也是有一定的标准,选址与墓葬地都有自己的规矩。最后一种就是小微人群,有两种去向。其一就是有一定资产,进行简单地墓葬;另一种就是没有资产,只能进行掩埋,也并不能称之为墓葬。
本来各朝代按照这样的规格不加以破坏,肯定是规模相当空前。但是改朝换代,新一朝有新一朝的规矩,对于前朝之事与规则则并不遵守。为此在战乱年代,墓地也大多被破坏,或者墓地被新的统治者与既得利益者所取代。
新旧朝代势力更替,也代表着所有的秩序重新洗牌,即使墓地选址与埋葬,也会随着一代新人换旧人。墓地并不安全,也没有保障。同时墓地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保存年限,最多也就是150年的时间。
为此普通墓葬会随着年限而自然风化,成为自然地。即使规格较高的墓地,也会被盗墓、战乱毁坏,甚至被直接夷为平地,成为耕地。为此也并不安全,常因为战乱而被更改。最主要的就是“墓不出五服,碑不过三代”,使得祭奠之人还能不能持续都是个问题。
二、新中国鉴于土地资源, 进行新的管理秩序
到新中国时代,因为战乱问题已经解决,不可能出现古代人地矛盾,而造成300年王朝治乱兴替循环。就没有这种变乱的墓地洗牌形式出现,但是新中国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伟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为此身体力行。周总理就进行海葬,可见用心良苦。
新中国为解决墓葬的土埋占地问题,提倡火化,进行集中处理。同时还进行公共墓地建设,进行限制土埋之法。改用公共墓地进行集中管理,并收取费用限制占用时间。一般遵循50-70年,而这个时间段正好在3年之内。
当超过期限,则进行二次续费,进行相应的调整。只不过此时后代之中,能够支撑到此时的后人并不一定很多。这也就是人为控制墓葬规模,减少土地浪费。也算是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就是杜绝土葬,进行正面宣导,防止浪费土地的问题。
毕竟新中国历经70多年发展,人口膨胀到历史最顶峰,人地矛盾过于严重。如果不妥善解决,别说耕地保障,就连居住空间也会受到限制。为此墓地管理必须加强,而火化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同时还有一种就是海葬,这也是一种常用方式,比较简单与省事,但不太适用中国旧有观念。即使成为常态,也需要经过时间的累积,进行引导。还有一种就是新型墓葬方式,那就是树葬。其实就是回归自然,而又不占地方。这就比较合理,也能够有效减轻土地负担,这也需要时间管理。
总结:
人地矛盾是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国力、科技、医疗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处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未来老龄化使得墓葬规模将会很庞大,国家不进行调控,确实是占用很多土地,对于后续发展不利。
为此国家进行一定的规整,就是为了减轻后人的负担,而多种墓葬方式更是一种多项选择。既全孝道之心,又能减缓土地被过度占用。使得两者之间能够达到一定的平衡,而又不产生很大的冲突。这也是为何到如今,感觉墓葬很少,没有占用我们的生活空间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