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的故事的视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盲女和狐狸》是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豆瓣评分7.7分。这部动画短片承袭了上美一贯的水墨画风格,但是故事却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里。
在水雾朦胧的画面中,以“绿、黑、灰”为主要色彩的原生态植被是静态的,而人与动物行走其间。所有的线条灵动流畅,仿佛一幅水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具有独特的意境魅力。
一位盲人少女穿着少数民族的服饰,跌跌撞撞地来到了陌生的森林。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小狐狸舔一舔眼睛,就可以治疗失明,所以她想来碰碰运气。然而,狐狸爸爸对于人类的到来十分警惕,小狐狸兄弟听信爸爸的话,故意捉弄、欺骗盲女。
幸而,盲女用她的真诚感化了他们,双方打破隔阂,成为了朋友。小狐狸舔去盲女的泪水,让她获得光明,周围的动物都为温暖的这一幕欢呼。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导演和编剧用经典的水墨元素来放大自然之美,用多种细节和多重反转来强调人性之美,在20分钟的时长之内,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题,既有美学享受,又有教育意义。
国内学者曾经这样总结电影创作中“水墨元素”的作用:
“电影创作者通过运用中国式的水墨元素,勾画和塑造出更为传统的电影角色、背景色彩和艺术手法,在电影中展现其带来的美感和真实,并讲述着中国电影的人性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崇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动物形象总是富有“灵性”,或者说是“人性”。
《盲女和狐狸》这部动画短片,在艺术手法、叙事技巧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别具一格,突出了“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艺术手法:颠覆传统的角色塑造,为人类与自然的故事增添了灵气,让观众沉浸到“真、善、美”的人文氛围中
尽管《盲女和狐狸》是一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但是它的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都与观众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不论是在国内的风俗志异,还是在国外的寓言故事里,狐狸一般和“狡诈、阴险”这些词语分不开,以负面形象示人。而盲女身体残缺,柔弱无依,只能用其他感官来摸索前进,又常常被当作弱势群体。
然而,这部动画却打破常规,赋予了两类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这种颠覆传统的创意,让整篇故事不落窠臼,也更好地反映了影片主题——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强与弱,只有消除偏见,平等尊重,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
小狐狸:如同一张白纸,善良天真,怀有恻隐之心
一开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对于这位盲女的态度,是好奇且亲近的。小兔子把她的当作热乎乎的石头,小狐狸知道她是盲人以后,也主动想要帮她治好眼睛。
“人之初,性本善”,在学会如何计较利益得失之前,大家都愿意以初始的善意来看待他人,而不是用恶意来揣测。
《孟子·公孙丑上》提到了人的“四端”,首先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幼子掉入井中,自然而然会产生忧惧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出发点既不是博取声誉,也不是谋取救命之恩,只是天性造就的“恻隐”与“仁德”。
在森林里,天真懵懂的小狐狸兄弟代表的就是“仁之端”。他们发现盲女因为失明而伤心哭泣,于是萌生了同情之意,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提供帮助。这样纯洁可爱的狐狸,与过去艺术作品里邪恶的形象大不相同,让人们眼前一亮。
事实上,狐狸爸爸后来给孩子灌输理念,“人类必然是坏的”,这是一种偏见。而我们往往认为“狐狸必然是坏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导演正是借用狐狸爸爸的一番话,引发了观众的反思。在偏见的驱使下,小狐狸兄弟欺负盲女,伸腿绊住她,还把她引到了荆棘丛里。
但是随着双方的接触逐渐加深,他们被盲女打动,认同了她的美好品质,最终达成和解,破除偏见,也重新拾起了“仁爱之心”。
盲女:以花为线索,体现女孩追求自身价值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美德
在这部动画短片中,处处都是细节。导演设计了“花”这一线索,层层递进,使盲女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在盲女刚刚来到森林的时候,她采摘了第一朵花,这朵花代表着她“追求自身价值”的处世原则。
“妈妈可喜欢我了,可是我什么也不会做。要是能帮妈妈做事,该多好啊。”
“这儿有野菊花,我采一朵送给奶奶。”
盲女看不见,所以她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找到狐狸治好眼睛,为家人做事。当她遇到一朵香花,她连忙跪在地上,用嗅觉寻找花。甚至在走到荆棘丛、掉入蓝湖以后,她都紧紧握着花不放手,这朵花正是她“自身价值”的体现。
虽然身体残缺,但是盲女的内心十分强大,并且积极做一个有用之人,不为前路茫茫所惑。
第二朵花,是在盲女勇敢现身保护小狐狸,把老虎赶跑之后采摘的。此时,她一面为小狐狸的平安而欣慰,一面又为自己的能力得到证明而快乐。
与传统印象不同,盲女不再是“柔弱”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智慧和勇气。第一朵花反映了她对于报答家人的渴望,第二朵花反映了她对自己才智的肯定。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
故事中的盲女就是一个“明确自身诉求”的人。她失明了,却不会因为残疾而自卑。她的自卑来源于“可能对社会无用”,因此她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结局里,她被小狐狸治好了双眼,不但手里有两朵花,头上还戴了花环,这些花朵象征着她成功地“超越自我”。
小狐狸不坏,反而十分纯真。盲女不弱,反而十分坚强。动画短片塑造了两类有血有肉的人物,叙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关系,也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观众被影片表达的“真、善、美”所感动,从身到心都获得了愉悦。
叙事技巧:两个主要人物前后的情感变化,都经历了"起-落-起",曲折的故事在温情的画面中逐步展开
一部好的影片,不仅要有唯美的画面和优秀的配乐,更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通过剧情的推进,让人物前后的情感变化合情合理。
尽管《盲女和狐狸》只有20分钟,但是它却用平淡温馨的口吻,分别为小狐狸和盲女设置了戏剧冲突,让整篇故事曲折起伏。我们在感叹水墨线条汇聚的山川流水之余,又会被精彩的转折牵动心弦,目不转睛地期待后续发展。
小狐狸:善意——恶意——善意小狐狸从最初的善意转变为恶意,是因为爸爸的警告和阻止:“怕什么,她什么都看不见,是个瞎子。人是最坏的,你们谁要是敢给她舔眼睛,我就咬死他!”
在狐狸爸爸的眼中,“拒绝人类”和“欺负弱者”是动物应有的态度。因此,小狐狸听了爸爸的话,也开始学着大人的思维模式,开始刁难盲女。
首先,小狐狸欺骗盲女,告诉她自己是小熊猫“狐狐”和“狸狸”。然后,他们故意误导盲女,编造了蓝星星的传说,假称蓝池塘的水才是治眼的良药。在这个过程中,小狐狸时不时地绊倒盲女,走进荆棘丛,甚至害得她摔倒,还躲在一旁偷笑。
然而,当看到盲女舍身保护他们,看到盲女被荆棘扎得鲜血淋漓却一路向前,看到盲女用蓝水治眼失败而悲痛欲绝,小狐狸体内的爱心正在悄悄复苏,回归了善良的本性。
教育学家马利琴概括了“善良”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有时,善良比自信更加重要。善良的孩子,才会和身边的人少一些摩擦,才会成为最幸福的人;善良的孩子,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帮助和机会。”
在《盲女和狐狸》的故事里,狐狸爸爸教会了孩子“警惕”,但却没有一个狐狸妈妈教会他们“爱”。盲女在其中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她温柔地抱起小狐狸,给予了“爱”,填补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空缺。
盲女:希望——绝望——希望
影片的画面色彩和主题音乐,都在为盲女的精神状态变化而服务。
当她知道蓝水可以治眼睛,兴高采烈地循着水声前去,一路唱着“眼睛,眼睛,明亮的眼睛,你像天上的星星”,歌声中饱含希望。
这部动画的作曲人是过去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吴应炬先生,也是中国美术电影界的元老级配乐大师。悠扬的管弦乐和动人的歌喉,把盲女向往光明的模样演绎得淋漓尽致。
很快,盲女发现蓝水根本不能治眼睛,眼前依然一片黑暗,此时的配乐也换了一种风格。急促尖锐的小提琴声,就好像盲女的心尖被人锯了一刀。她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仿佛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直到小狐狸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爬到盲女身上安慰她,还帮她治好眼睛,音乐才再次转回之前的高亢婉转。
除此之外,森林里“绿、黑、灰”的草木,也在最后一刻多了其他颜色。在盲女眼中,百花齐放,还有五彩缤纷的蓝鸟、白狐、灰兔出现在她的视野。
影片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设计了许多小细节,让人物的情感过渡和剧情的步步推进都有条不紊,整个故事简单而又不平凡。从人类到动物,各个群体的性格特征非常鲜明,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也不突兀,显示出导演高超的叙事功力。
文化内涵:经典动画除了传递美学享受,还应该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这部短片向大人和孩子讲述了“偏见、感化、爱”的主题
韩冬梅女士在论文《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市场开发》里提到动画的教育价值:
“动画片契合儿童的心理维度,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和语言发展等价值。”
而这部《盲女和狐狸》,不仅是给孩子看的童话,也给大人不少警示。这篇老少皆宜的童话故事,引导人们思考“偏见、感化、爱”这一主题。
小兔子和小狐狸原本对人类没有偏见,而兔子妈妈和狐狸爸爸一看到盲女,就立刻以自身经验下了定论,甚至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正是大人的误导,才使孩子有样学样,误解了盲女,忽视了她的真实品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反派申公豹说了一句著名台词:“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不论是在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闭眼下判断”的人,在没有证据、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已经给他人贴上了标签。
《盲女和狐狸》这部动画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还提供了两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一是亲身实践,二是用爱感化。
小狐狸亲自接触盲女,逐渐了解到对方的闪光点。盲女温柔、坚强、乐观,和爸爸口中的“坏人”不同。从此,小狐狸有了对人类的评判标尺,并且是他们自己用眼、用心的实践所得。
而盲女被小狐狸欺骗以后,没有责怪他们,始终用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些“小朋友”。虽然她眼盲,但是心却不盲。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她并没有计较自己之前的摔伤和受骗,而是用诚心和爱心打动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偏见却不采取行动。盲女和小狐狸都是积极向上的角色,他们亲身实践,用爱感化,终于迎来了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故事的绝妙构思和文化内涵,拔高了整部动画的立意,也让观看动画的大人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
结语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个世纪制作了不少经典动画,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鲤鱼跃龙门》、《鹿铃》、《南郭先生》等等,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盲女和狐狸》并不是上美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但是全篇设计的画面、配乐、剧情、人物都诚意满满,大家可以看到主创团队在制作过程中的“匠心”。
在科技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确实有必要放慢脚步,耐心回顾传统的国风水墨动画,并且从中获得有关“真、善、美”的体悟和教益。
这里是东风愿卿,一个旅行、文史和音乐爱好者,愿你我都能温柔地看待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