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19 > 正文

不学无术的寇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

摘要: 不学无术的寇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寇准外号叫“寇老西”,评书演义说他一口的山西腔调...

不学无术的寇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寇准外号叫“寇老西”,评书演义说他一口的山西腔调,所以大家认为他是山西人。

其实错了,寇准的先祖确实居住在山西太原太谷昌平乡,不过到他老爷爷这一辈就移居到了华州下邽(gui)(陕西渭南)。

寇准的父亲寇湘是陕西渭南人,进士出身,因屡建奇功最后被封为国公,死后追赠太师尚书令。因此寇准是陕西人,并且是“官二代”。

野史传说寇准从小是一个花花公子、执绔子弟,真的假的不得而知。

正史记载,寇准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按现在话说就是一个“学霸”,14岁时写出了不少锦绣文章,15岁能详解圣贤著作,19岁时考中进士,22岁进入仕途。(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从寇准这些经历来看,不像一个不学无术之人。

寇准给人印象不好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说话刚直不中听造成的,寇准在宋朝是有名的“大嘴巴”,说话很直白且不给人留情面。对同僚如此,对皇上也是如此,有时宋太宗做错了,寇准的吐沫星子能淹死皇上。

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寇准贬损丁谓:

在一次宴会上,寇准原本有一把浓密的胡须,吃饭时胡子不慎沾了些菜汤,丁谓是寇准的朋友和属下,看到马上起身为他擦须。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着众人的面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心中很恼火,发誓要报复寇准。

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是同事兼朋友嘛。可寇准却冷了脸,说了一句“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的话,让丁谓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从这件事可看出,寇准也就是生活在宋朝,如果他在朱元璋手下为官,我估计砍他十回都不止!

寇准脾气不好,说话很冲,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呢?

讲真寇准能上位成为宰相,这还要得益于大辽的侵略。

话说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其子,当时的太子赵恒继承,他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此时辽国萧太后乘宋朝国丧之机发兵20万入侵,由于大宋实行“抑武扬文”的国策,即打压武将,抬高文官地位。

宋军将领都是临时任用,这就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再加上文官做监军,有点“外行指挥内行”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见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多么不给力。

辽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攻到了澶州城下。

澶州城是指今天的河南濮阳,当时宋朝的国都东京汴梁和澶州城仅一河之隔。

这时朝中大臣绝大多数惊慌失措,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逃跑派”纷纷提出让皇上迁都金陵,但当时只是工部侍郎的寇准却极力反对。

他说“此时皇上迁都就会动摇军心,皇上应该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和将士们同仇敌忾。”

寇准说的没错,军心动摇就会溃败,他接着分析道:“辽军远道而来,他们不会支撑多久,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再说他们的后援跟不上,粮食运输也是问题,只要气势上压住辽军,不久他们就会退去。”

宋真宗虽然很怯懦,听了寇准一番话确有道理。此时另一宰相毕士安很赞赏寇准的看法,于是向皇上推荐寇准担任宰相,协助皇上御驾亲征,宋真宗欣然接受。

后面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寇准分析的那样,宋真宗亲临前线,极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加上辽军诸多不顺,连折几员大将,辽军士气低落,双方都有停战的愿望。于是双方坐下来签订了“颤渊之盟”,辽军见好就收退兵了。

综上所述,寇准是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极力促战的,看似是一步险棋,实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这符合寇准敢作敢为的性格,他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当之无愧。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观点

寇准之所以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并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关键是他既有学问,又特别能干,而且最重要的是,寇准的“不学无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不学无术,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学有术”。

《宋史?寇准传》载:“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寇准成才较早,成名亦早,未及不惑之年即被宋真宗重用为宰相,闻名朝野间。张咏与寇准一样,也是真宗时期的名臣,他性格狷介,一身正气。张咏比寇准年长十余岁,前辈兼学长。张咏任益州知州(治所在成都)时,听说寇准出任宰相,便对身边人说,寇准是个奇才,然而他“不学无术”。

寇准任相不久,在同僚的攻击下罢相,贬为陕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恰恰张咏从成都调回汴京(今河南开封),路过陕州,顺便看望寇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寇准此时有些郁闷,但张咏的到来,还是带来了开心。

于是,设宴款待,奉为上宾。张咏盘桓数日,作辞归去。临行,寇准真诚向张咏请教,张咏略一沉吟,也真诚地回答说:“《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送走张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开《霍光传》,当读到:“然(霍)光不学无术”一句时,寇准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自语道:“张咏公是说我‘不学无术’啊!”

因为不学无术在现今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后人据此以张咏在嘲笑寇准没学问、没本领,而寇准也自认张咏是以“不学无术”教诲他,便由此断定寇准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这里张咏真是讥笑寇准没学问、没本领吗?从最浅显的层面来说,倘若张咏真是讥笑寇准没学问,寇准会“笑”吗?而且毫无惭色,开心一笑?显然不是。之所以说张咏并非讥笑寇准,其实原因很简单,《汉书?霍光传》所谓霍光“不学无术”,并非说霍光没学问、没本领,是说霍光不通官场权术。而张咏所谓“不学无术”,就是说寇准不通权术、不懂折中,最终被那些阳奉阴违、耍权弄术于股掌间的奸佞排挤出朝,罢掉宰相,贬为偏远之地一知州,此乃张咏对寇准朋友间善意的提醒,并非讥笑。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寇准刚正耿直,从不阿谀奉承,对同僚如此,对皇帝也如此,当年,宋太宗便因寇准敢言而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将寇准比作唐太宗时期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名相魏徵,既见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更见他忠直的性格。

其他网友观点

必须说下寇准可不是不学无术,寇准至少还是出身于耕读世家。寇准祖上几代都是平民老百姓,但是知识改变命运,家里一直没放弃读书,考试。到了寇准爸爸这一辈,终于考中了状元。但是可惜啊,生不逢时,正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读书人肯定不像武人那样吃香,没混上什么像模像样的官职。

寇准能得到宋太宗的重用,也是很凑巧的一件事。寇准刚入官场没多长时间,就接到一次任务,让他押送一批军粮,前往西北前线。要搁别人身上,这可是一件苦差事,前线可是打仗的地方,而且军粮可能随时被劫,还有生命危险。但是寇准接到任务之后就像打鸡血一样,保持着和军方的密切接触,而且在前线,认真的观察,最大可能收集到各种有用的信息,开动脑筋,思考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法。幸运的是,安全的完成这次任务。回来之后,他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总结成了一篇书面报告,直接交给了宋太宗,宋太宗以看这篇报告,可以说是一见倾心,从此之后,寇准就开始顺风顺水。

当然,寇准被重用,直至宰相之位,仅凭一篇报告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其他原因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寇准的家世。之前也提到了他家祖上好几代都是平民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强势的政治背景,他老岳父那边也是没有多大势力的小官。所以,不依靠于任何政治势力,也没有什么强势的政治背景,正是皇帝所需要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寇准为人正直。寇准敢于在当时大声疾呼司法不公。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人,犯了一样的罪,一个是祖吉,一个是王淮。结果因为祖吉上面没有人被抄家砍头,王淮是当时宰相的弟弟,只是被打了屁股批评教育。寇准得知此事之后,直接上树,同样的罪,量刑的差别却是这么的巨大,这是严重的司法不公。就算是宰相他也敢得罪。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太宗个人因素了。宋太宗有一个偶像,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全心全意的向偶像学习,他甚至沉溺于角色扮演之中。既然是角色扮演,那就需要有给他搭戏的,这个搭戏的正是寇准。宋太宗多次跟身边的人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这句话水平太高了,既夸寇准像魏征一样,是忠诚直谏之臣,又拐弯抹角的夸自己,和唐太宗一样善于接受意见,接受批评,是一代明君。

这或许就是寇准一直能得到宋太宗信任的原因。

葛大爷扮演的寇老西儿真是绝了!

发表评论